close

瑪格莉特,是一種頗廣為人知的調酒。但鮮少有人知道它的發明,緣自一個悲傷的故事:

許多年前,有一個墨西哥的年輕人,在洛杉磯酒吧工作,多年後,存了錢,準備迎娶他在家鄉名叫瑪格莉特的女友。可是在他們上教堂結婚的前一晚,瑪格莉特出車禍死了,只剩下悲傷的酒保一個人飛回洛杉磯。
繼續在酒吧工作的酒保,發明一款名叫瑪格莉特的調酒,酸酸甜甜的檸檬加上墨西哥的龍舌蘭酒,是他對瑪格莉特的懷念;而在杯口邊緣抹上的鹽粒,則是他永遠的悲傷。他的悲傷是一個永遠不能結疤的傷口,因為他一直在傷口上面抹鹽,就像酒保在杯口抹鹽一樣。﹝
引用自韓良露《微醺》﹞

原來調酒如同寫作、繪畫一樣,仔細品味,可以嚐出作者內心的秘密。對於酒這種飲料,我認識得晚。小時候看到酒,多半在喜宴的場合,澄黃的液體,明明像好喝的糖漿,為什麼大人一個個你來我往喝得面紅耳赤,還要相互推辭?央求媽媽幫我倒一小口,忖度著一定是太好喝了,所以大人不捨得讓小孩碰 。端到鼻尖, 一股微辣的味道薰得我略微猶豫,小心的得貓似的用舌尖舔,媽媽轉過頭來,便看到我扭曲的臉。又苦又辣,喉嚨像火燒的灼熱,想不通到底哪裡好喝?從此對酒敬謝不敏。

酒有時是社交的必需品,長大後,有時因應場合會淺嚐一下。對我來說酒還是不怎麼好喝,我想它之所以會成為社交工具,是因為具有鬆弛的效果,黃湯下肚,話匣子便開。酒精的確隱藏著神奇的力量,可以麻痺神經,放鬆肌肉,昏昏沉沉之下,世俗的一切是多麼微不足道,任何煩惱都可以忘卻。以前改學生週記時,會看到學生寫著晚上又喝了多少酒──他們是一群未成年而對自己充滿迷惘的小大人。酒是通往幻境的引路者,那個地方沒有煩惱和悲傷,平時拘謹的人也會因為酒精的作用而脫下嚴肅的外衣。但它並不是孟婆湯,效果並不足以強烈到讓你忘記人生,酒醒後,還是得面對迎面而來的現實。

如同韓良露所說,喝酒最佳的境界,是微醺。淺淺的漂浮,情感變得敏銳而又不失理智。我並不善於品酒,喝過的調酒不少,但印象都很模糊。瑪格莉特我已經忘記是什麼滋味,唯一的記憶,是杯口鹹鹹的薄鹽,還有她美麗的名字。原來,他是某人無法弭平的傷痛。下次,我也想點一杯瑪格莉特,仔細品嘗,杯中的故事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雞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